此前还只能称之为“PPT”的5.5G,如今已经开始在落地方面小试牛刀了,这也预示着5.5G建设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进入五月,或许是触碰到了数字“5”这个BUFF,5G相关的消息铺天盖地般多了起来,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5.5G的新闻了。不仅国内的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甚至国外的迪拜等在内的众多城市,都相继传出了5.5G的发展计划:
5月10日,深圳“5G-Advanced先锋鹏城”发布会成功举行,打响5.5G第一枪。会上宣布,深圳将打造“万兆下行”、“千兆上行”、“通感一体化”、“低空经济”、“RedCap”、“Passive IoT”六大示范区。
5月10日,杭州移动联合华为,率先完成全球首个5G-A精品示范路线建设,并在5月15日完成全路线开通,实现从杭州奥体中心到亚运村全路线10Gbps峰值,平均5Gbps网络能力。
5月15日,华为中东中亚和SAMENA电信理事会在阿联酋迪拜联合举办5.5G领袖峰会。会上,阿联酋TDRA与华为及众多行业合作伙伴一起发布了海外首个5.5G OpenLab,并与合作伙伴联合测试并孵化包括家庭、消费者和企业等场景的用例。
5月17日,上海联通携手合作伙伴率先在上海嘉定完成全球首个5.5G通感算一体车联网连片组网试验区建设,测试结果表明通感算一体各项指标符合车联行业标准。
5月17日,北京移动宣布于近日联合中国移动研究院和华为公司,在位于昌平区的国际信息港建设开通了北京地区首个5G-A实验基站,并已完成5G-A实验室的通感一体和无源物联外场建设。
如此密集的新闻虽然看起来千头万绪,但从中抽丝剥茧不难看出,此前还只能称之为“PPT”的5.5G,如今已经开始在落地方面小试牛刀了,这也预示着5.5G建设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不过对于外界来说,可能会感到一丝迷茫,当前5G建设方兴未艾,何故又来了5.5G?5.5G到底是什么?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比5G多0.5个G的5.5G
众所周知,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命名,一般有着确定性的代际规律,比如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的1G/2G/3G/4G/5G这样以整数命名的通信技术,因此,人们首次听到5.5G的时候不免会一头雾水。但实际上,以非整数命名并不是5G时代的首创,早在2G/3G/4G时代就曾多次出现类似的命名规律。
比如在2G时代,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就曾经被称为2.5G,更离谱的还有2.75G,也就是EDGE(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3G/4G时代当然也有,比如3G HSPA+(增强型高速分组接入技术)是3.75G,甚至在LTE最初出现的时候,因为技术指标没有达到ITU国际电联对于4G的要求,也被称作为3.9G。直到后来LTE-Advanced的出现,才真正实现了4G。
5.5G的命名只是沿用了此前惯例而已,甚至在5G还没诞生前,行业里也曾出现过4.5G、Pre 5G这样的说法。因此,虽然5.5G比5G多了“0.5G”,但它本质上也还是5G。不过毕竟5.5G学名叫5G-A,即5G-Advanced(5G的扩充与增强), 是由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在2021年4月正式确定下来针对5G演进所取的官方名称,所以也能够看出5.5G与原来的5G还是略有不同的。
从1G到5G来看,每一代通信技术的升级都会经历大约十年之久,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通信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保持通信技术的领先性和适用性,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会通过不断地冻结新版本(Release)来提升通信技术的能力,比如为了满足物联网领域低功耗设备的数据连接需求,3GPP在LTE R13标准中新增了NB-IoT,目前NB-IoT已经成为低功耗广域网连接的主力。
来源:鲜枣课堂
同样,5G标准的演进也不例外。去年6月,3GPP宣布5G R17版本标准正式冻结,标志着5G标准第一阶段的完成,也正式开启了5G“下半场”的探索。而5.5G实际上也就是R18-R20要研究的主要工作。等到R20版本的标准完全结束后,基本上5G整个研究周期也就结束了,即将进入的就是6G时代。所以,5.5G也被认为是5G和6G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5.5G缘何比5G多0.5个G?
虽然仅是半代的升级,但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能够对当前技术产生提升作用,进而影响产业的进程。比如3G HSPA+(增强型高速分组接入技术)带来了速率跃升直接推动了智能手机的问世,4.5G的推动让移动视频从标清走向高清、超清,而这些“小升级”也都让运营商们当初吹下的牛皮得到了实现。
来源:财经十一人
5.5G的初衷也不例外,根据《5G-Advanced场景需求与关键技术白皮书》对5.5G的定义,其一方面是持续增强已有的能力,支撑传统5G业务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加新的能力,支撑新场景新业务的应用。为体现5G与5.5G的差异化,5.5G在5G原有的三大应用场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新增UCBC(上行超带宽)、RTBC(宽带实时交互)和HCS(通信感知融合)。
UCBC场景是在5G能力基线上,实现上行带宽能力10倍提升,满足企业生产制造等场景下,机器视觉、海量宽带物联等上传需求,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同时,UCBC也能大幅提升手机在室内深度覆盖的用户体验,可大幅提升上行容量和深度覆盖的用户体验。
RTBC场景支持大带宽和低交互时延,目标是在给定时延和一定可靠性要求下的带宽提升10倍,打造人与虚拟世界交互时的沉浸式体验。
HCS场景主要使能的是车联网和无人机两大场景,支撑自动驾驶是关键需求。通过将蜂窝网络Massive MIMO的波束扫描技术应用于感知领域,使得HCS场景下既能够提供通信,又能够提供感知;如果延展到室内场景,还可提供定位服务,这也意味着5.5G将拥有超越通信的能力。
来源:华为
具体来说,华为在去年曾针对5.5G网络的关键特征提出具体要求,即实现万兆体验、千亿联接及内生智能。面向5.5G,华为要在eMBB/URLLC/mMTC等能力上不断增强,同时新增感知、无源物联、定位、智能化等革命性能力,构筑“下行10Gbps、上行1Gbps、千亿联接、内生智能”的5.5G网络。
以下行10Gbps为例,去年爆火的元宇宙让外界看到了XR面临的困难依旧凸显,一是用户体验,二是用户规模。从体验的角度来看,XR业务要求百兆速率和5ms时延,元宇宙更是要求高达10Gps的速率和毫秒级的时延,这些都是当前网络能力所不能及的。而5.5G达到10Gps的下行速率和稳定的低时延能力不仅能够充分保障元宇宙实现,还能通过云端计算助力XR终端轻量化、平价化。
面向To B场景,5.5G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RedCap、NB-IoT、无源物联三类物联技术,已经具备收编所有物联的能力,能够满足中速率、低速率以及低成本和超低功耗等不同物联要求。5.5G对这三种物联网能力的支持,恰恰可以实现一张网的全覆盖,不仅能够支持对上行速率要求极高的机器人、车联网等场景,也能够满足零售、工业、电力、医疗、畜牧、物流等对低速率、低成本无源物联网技术需要较高的垂直行业的需求,真正面向万物智联实现差异化需求匹配。
0.5G一小步,推动5G发展一大步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5G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国内5G发展水平更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6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4.3%,县城以上行政区的覆盖率达100%,实现“县县通5G”。
不仅如此,5G已全面融入52个国民经济大类,融合应用持续深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我国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45万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3.49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1.27万亿元。
而毫无疑问的是,5.5G的到来将成为进一步推动5G发展的关键。
2021年12月,3GPP第94次全会上,面向R18的网络系统架构方面的28项首批课题已经成功立项,主要针对eMBB(增强移动宽带)持续增强,这也标志着5.5G的标准化已经正式开始。按照业界对标准推进节奏的期盼,R18版本兑现5.5G十倍能力提升的目标,将随着2024年标准冻结而实现。R19及以后的版本,则会研究和探索新业务和新场景能力要求。
目前,居于领先地位的城市都已经开始像争夺“5G首城”一样抢占“5.5G首城”的称号。而从产业链来看,相关企业也早已开始预先卡位。在今年2月,高通就已发布了首个采用5G Advanced-ready架构的调制解调器和射频系统X75芯片。而更重要的是,芯片准备就绪之后,也就意味着相应的模组产品、终端产品都将进入就绪状态。
以此来看,或许在明年,甚至在今年年底,就有望看到5.5G的终端正式面市。当然,作为最终用户,无论消费者还是企业客户,等待的时代还需要更久。但基于市场的总体判断,进入5.5G已经不远了。
参考资料:
《到底该如何看待5.5G?》,鲜枣课堂
《5G向5.5G演进,变化是什么?》,财经十一人
《开启数字新时代,5G-Advanced加速带入现实!》,鲜枣课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