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人手机话费反复充值错误,他们充当“跑腿员”,不厌其烦解难题;有老人家中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当起“安全员”,推进适老化建设;当社区建设不能满足老人新的需求,他们当起“改造师”,灵活变通一举两得……
【资料图】
在曹杨新村街道杏杨园居民区,有群“靠谱曹杨人”用实际行动,践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区建设理念,守护“老宝贝”,建设“美家园”。
守护社区“老宝贝” 不厌其烦解难题
“1000块钱,就这样没啦!”这天,住在香山苑的独居老人王爷爷敲开了楼组长蔡丽影的门。原来,年近90岁的他不久前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使用微信为个人手机号充值了1000元的话费,但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话费却迟迟不到账,只好前来向楼组长求助。
蔡丽影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查询老人的微信支付账单,发觉老人充错了号码。她用个人手机拨通了这个错误的号码,希望能与对方达成退费或等值充值的解决方案,没想到此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电话另一头响起:“您好,社区民警,哪位?”
得知对方恰好为社区民警时,居委会工作人员、蔡丽影以及王爷爷都松了口气,但一个新的难题又浮出了水面——充错的号码为民警的公务手机,费用由相关部门统一拨款充值,去营业厅咨询退费时,对方要求出具相关证明。
因王爷爷年事已高,期间所有“跑腿”环节,皆在其开具委托书后由居委会工作人员负责。联系派出所开具证明、前往营业厅排队办理、不间断安抚老人情绪……在多方的努力下,一周后,丢失的1000元终于回到了王爷爷的账户。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两个月后,王爷爷再次将话费充到了民警的公务手机上。居委会工作人员又不厌其烦地将所有流程再走了一遍,再度追回老人险些再次丢失的金钱,同时加强对其进行智能手机操作教学。
“面对‘老宝贝’,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耐心,帮助带着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迎接智慧化生活。”杏杨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戴敏洁说道。
主动发现“隐需求” 为老服务更周到
每日走访社区老人,是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一。这样常态化的关怀与问候,往往能够成为发觉老人潜在隐形需求的突破口。
这天,社区工作人员来到了九旬老人诸阿姨的家中,准备与这位独居老人聊聊家常,问问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难题,同时检查检查老人家中的水电设备是否完好,叮嘱日常起居的注意事项。
期间,一个角落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老人家中卫生间内马桶周围“空空如也”,缺乏一个借力起身的扶手。若老人如厕时间较长,或住家保姆无法及时前来搀扶,这样的空间结构对年事已高的诸阿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工作人员立即向诸阿姨进行了适老化改造的相关科普,并将卫浴设施相关改造方案进行了大致讲解。
诸阿姨了解后恍然大悟,不久后便与儿子联系,邀其一起“出主意”,进行相关适老化改造,以进一步规避安全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很多时候,老人自己也许也想不到要做一些适老化改造,而我们作为社区工作者,就是要用尽每一个走近百姓的机会,主动发现‘隐形需求’,最大程度上规避一些风险。”
据戴敏洁介绍,居家养老是让生活基本自理的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维持独立安全的生活,而对现有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则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首要条件,在杏杨园居民区,主动挖潜适老化改造需求已成为社区工作者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如今,在全体社区工作者的推动下,杏杨园居民区内已有4户居民有意向进行适老化改造,更多“挖掘潜在需求”的摸排工作仍在进行中。
社区家园“微改造” 两全其美育新风
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杏杨园居民区党总支发现,部分居民楼前总摆着几个破旧的矮脚凳,影响了居住环境的整体美观度,在使用上也存在安全隐患。
一经打听,原来是楼上部分老年居民为了方便晒太阳、与邻里聊家常,又不愿意去长椅集中布置的休闲小花园,便把自家使用多年的矮脚凳带到了楼下,长此以往,便把矮脚凳常年搁置于楼前空地。
一边是美丽家园标准化建设,一边是居民的切实需求,两者如何平衡?党总支通过走访排摸和实地查看,发觉存在该现象的楼栋并不是少数。“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社区环境更舒适、居民生活更舒心,既然这是居民的切实需求,那么我们必定要重视,尽最大可能解决居民们的急难愁盼。”戴敏洁说道。
一场“微改造”计划就此开启。党总支联系了物业方,结合前期排摸出的“增设长椅”需求清单,在一周时间内就为两个楼组增设了崭新的长椅。部分楼组前的空地存在施工难题,党总支便多方联系专业施工队进行个性化铺设。
这样一来,新增设的长椅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还增加了社区的整体舒适度和美观度,进一步为“美丽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戴敏洁认为,在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可以借用“巧力”,以达到“寻求最大公约数”的目的。“学会灵活变通,也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他表示,把社区工作做好,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要全力以赴把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建设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安心、舒心、暖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