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堂主。
五月的最后一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综合制造业PMI指数。
从综合产出指数来看,5月的产出指数为52.9%,虽然比上个月下降了2.1个百分点
(相关资料图)
但依然高于指数50的临界点,看起来数据还可以。
但是,具体的制造业PMI指数,却只有48.8%,点低于50的临界点。
临界点50是什么?
在业内,PMI指数50被视为荣枯分水线。
PMI略大于50,说明经济在缓慢前进。
PMI略小于50说明经济在慢慢走向衰退,
若接近40%,则有经济萧条的风险。
4月制造业PMI为49.2%,5月制造业48.8%,继续低于临界点,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好信号。
光大证券称“制造业PMI,再度不及预期”。
当然,综合产出指数连续高于50,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看了几个媒体的报道,又拜读了多位专家对此的解读,
发现,都不如某位网友的评论,直击人心:
数据是好的,生活是艰难的。
报道里,有三组数据挺刺眼的。
第一、从企业规模看。
大型企业PMI为50.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
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7.6%和47.9%,比上月下降1.6和1.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也就是说,大型企业回升,中小型企业回落
第二、从产需两端来看,均有所放缓。
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6%和48.3%,
比上月下降0.6和0.5个百分点,均位于收缩区间。
显然,制造业市场需求仍显不足,企业产能释放受到抑制。
第三、继4月新订单指数降至50%以下后,5月新订单指数,也降至50%以下。
同时,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销售价格指数也降至50%以下。
把上面的几组数据整理一下,可以得出:
一方面,企业出现的分化特征:大型企业升,中小型企业落。大型企业经营稳步上升,中小型企业恢复缓慢。
另一方面,除了消费需求不足,生产需求不足也明显增多了。果然,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长时间的需求不足,必然会导致生产供给的减少,销售指数自然也会回落。
尤其是这个新订单指数,记得一季度数据出来的时候,
虽然那会整体经济复苏,未达到预期,
但我看到一季度新订单指数都在50以上,只要有新订单在,企业就能往前发展,照着这样下去,会慢慢变好的。
可现在,4月、5月的新订单指数,都在50之下,
看来,制造业复苏的步伐,比我想象得要慢一些。
到底是谁,阻挡了经济复苏?
很多专家都不约而同指向一个点:核心矛盾出现在需求端。
他们说错了吗?并没有。
的确是大家都不消费了,都在玩消费降价。
拿五一黄金周的数据来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政府网站的数据显示。
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旅游收入1480.56亿元。
算下来,人均旅游消费约540元,
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五一”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而人均消费为645元。
人均540对人均645,不升反降,显然就是消费降级了。
但是,正如堂主之前说过,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手段。
有钱谁不会花?
若不是被生活所迫,谁不想每天花花花、买买买?
眼下,相对比刺激消费,更让人担心的,其实是就业。
很快,1158万的2023年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涌进就业大军。
根据4月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破20.4%。
也就是说,每五个青年人就有一个没有工作的。
如今,又加入了这1158万的高校毕业生。
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就业的公司来说,大企业稳定,PMI指数也显示大企业稳步上升。
可大企业毕竟是数量有限,真正吸收大量就业的,还得是中小企业。
然而,现在的中小型企业制造指数,也在回落。
1158万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多难,一想便知。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我也看到了各省各市的积极动作。
辽宁省各市、福建的九市一区,都拿给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指南,杭州直接喊出“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河南也印发了“百日冲刺”行动工作方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3次谈心谈话,组织推荐3个有效岗位。
以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三大块:教育、互联网、地产。
教育就不说了,新东方都转行做直播卖货了。
地产就更难了,根据中指研究院消息:
2023年5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止涨转跌,,需求端观望情绪渐浓,房价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而接下来,6-8月是房地产的传统淡季。
还有互联网方面,互联网大厂阿里裁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虽然阿里出来辟谣了,但今年大厂缩编减员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普通人想要翻身,要么红利,要么横财。
从更大的维度来看,这代年轻人,显然不在红利期。
拿房子来说,有几个必然的方向:1,随着未来人口的变化,比如新生人口的减少,从一线城市的回流,都将重新定义商品房的定义,过去供求决定需求,会慢慢向需求决定价格的方向;2,虽然房地产现在依然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但上面要把经济从房地产的深度捆绑中解脱开来,其决心早已跃然纸上,比重会慢慢下降,一支独大的局面肯定要改变的,而且,如今到了城市化的拐点,房地产的弊端也很凸出,比如跟其深度捆绑的土地财政。
也许有人要杠了:如果连房子都不值钱了,说说看,那还有什么值钱?
未来肯定是人值钱!科技值钱!
房子的核心不是钢精水泥土,而是其占用的土地资源,这是稀缺不可再生的。
房价涨的不是房价,而是地价,这是房地产最基本的原理。
至于这块地值不值钱,底层逻辑在于人口,有人流入的地方值钱,有人口增长的地方,就有预期,就有信心,相反,人口负增长就没有预期,就会没有信心。
这里说的人值钱,不是说有人,就值钱了,还得和科技产生化学反应才行。
我们缺高等人才吗?
一方面,从现在来说,今年有1158万的高校毕业生,从未来来说,千万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不是难事。根据育部网站6月1日消息,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在全球产业链上,我们的制造业是以低端为主的,是在欧美提供的各种科学仪器和工业母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一旦外来外术停止输入,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
是时候,要重新定义一下制造业,得有科技的含量。相信那时大部分工厂的人就会发现:自己做了几年十几年的厂,原来是个假工厂。
只是,这条路,道阻且长,还很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人口这么多,有人造卫星,也得有人造螺丝。
都在说高端制造业,可是就算把全世界的高端制造都放在中国,也解决不了所有人的就业,不是吗?
如今,就业才是大问题。
这1158万人何去何从?
你说全都去考公、考研吧,也不现实。
对于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已经耗尽了大部分的积蓄,
而考公考研不仅费时,还很烧钱。一旦考不上,投入就全打了水漂。
往大胆处想,考公、考研抽走了至少一半的人,
那也还有五六百万的大学生,急需一份工作。
摆在眼前的,是每年超千万的高校毕业生,制造业不得不站出来。
放在未来的,是要扭转在全球产业链的下游位置,除了完成自身内部的迭代升级,
下至个人、企业、社会,上至国家战略就要,都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制造业。
虽然形势不容乐观,还是要保持好心态。
对个人来说,尽可能让自己看到积极的一面,
尽管堂主。也说不清具体要在哪一方面应该积极,
但至少我们活着,还要继续活着。
社会依然是在运转,无非不就是,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成为暴发户了。
但沉淀一下,哪怕困难一下,未必是坏事。
有收入的,普遍减少消费选择存款,没有收入的,也不敢消费,都在想着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沉思一下,也许才能更好地活着。
一句话概括就是:乐观者前行,悲观者保命……
标签: